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三个故事告诉我,做产品一定不要挑战用户的认知
故事一:360老周与路由器的四根天线
我听熊哥讲过他们团队早年开发路由器时遇到的事。
当时,熊哥他们团队的有个资深工程师非常坚持一个观点:路由器不接外接天线,信号性能根本不受影响。而且他认为,不接外露的电线,路由器看起来会显得很高级。
老周却坚决反对这个想法。老周直接对他说:“没有用!你必须给我加上四根天线出来!”
为什么呢?老周解释道,消费者是很奇怪的生物。消费者看到的天线越多,就越认为它的信号越好。老周强调说:“这就是消费者的认知,你不要去挑战消费者”。
最终,团队按照老周的意见做了。虽然路由器的核心信号技术没有变化,但那些额外的天线,成功地在市场上树立了“信号强”的形象。
故事二:关于小米 17 这次销量不及预期
熊哥认为,真正能引领行业的,只有苹果和华为的设计。他们推出新的东西,大家才能接受,觉得是“牛逼”的。
但对于其他品牌来说,情况就复杂多了。比如小米 17 这次推出的“背屏”设计,这对小米来说可能是“巨大的创新”,但其对产品销售的影响,可能还不如把后面的摄像头做得像苹果一样,变成三个来得大。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消费者判断产品价值时,遵循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:“苹果的两个摄像头就比三摄要便宜”。所以,如果这款带有创新“背屏”的产品是“两摄”配置,消费者就会简单地认为,它不应该比三摄贵。这个逻辑非常简单,和实际技术配置没有关系。
那些做山寨机的厂商就非常聪明。即便手机只有一个摄像头能用,它也要给你做上两个或更多摄像头,假也要做,让消费者觉得这是一个“三摄或者四摄”。
如果某一代创新产品的销量受到影响,很大程度就是因为那个“两摄”带来的认知偏差。如果他们当时把两摄变成三摄,销售效果反而可能比两摄要强。
故事三:行车记录仪的“大黑圈”魔法
熊哥他们团队当初开始做行车记录仪时,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摄像头。为了获取市场经验,他们去采访了很多记录仪厂家。
厂家们告诉了他一个非常重要的秘诀:“你一定要把行车记录仪的那个摄像头外圈做大”。为什么?因为消费者普遍认为,摄像头越大的就越好。
他听从这个建议,并基于这个原理做了一台全新的行车记录仪:机器本身没有变,摄像头的大小也没有变。他们只是在外面加了一个类似相机镜头的黑圈,外面是一个“大黑圈”,中间还是那个小小的摄像头。
结果是惊人的:销量就暴增了,只用了三个月,就冲到了行业第一了。
所以你看,在很多时候,做产品比拼的不是最尖端的技术,而是对消费者心智模式的洞察。